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降准已到极限!
降准的目的是提供给商业银行基础货币准备金流动性,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促进商业银行放贷,刺激经济。但是,这次降准之后,已经达到了降准政策的极限,边际效益接近零。首先,现在商业银行不缺准备金,超储率已经高达2.5%以上。其次,准备金再多,如果没有贷款需求,也是“马不喝水,绳不能推”的局面,陷入流动性陷阱。最后,释放准备金,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也遇到了极限。
目前央行账上的准备金大约 24.57 万亿,但是其中 18.56 万亿都是再贷款产生的,商业银行自己拥有的基础货币准备金只有大约 6 万亿,真实准备金率不足。
商行自己拥有的准备金,放在央行账上是有利息的。而央行的再贷款,商业银行反而是要支付给央行利息的。目前一年期 MLF 利息为 2.5%,时间上也一般只有一年,需要不断续作。这样一来,商行的资金成本非常高。随着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不断降息,而商行从央行的再贷款不断增加,利息成本增加,商行的息差越来越低。
这次央行降准 0.5%,释放准备金一万亿,超储总额达到 6.6 万亿,基本上把商业银行自身拥有的准备金都释放出来了,再降准也意义不大了。因为再降准,释放出来的都是再贷款产生的准备金,利息很高,无法降低商业银行的成本。
所以,央行降准已经到头,达到了极限!
一个重要的细节!
目前中国的经济数据已经被严重污染,无法使用,只能另辟蹊径,从另类的深入分析中找到答案。在所有经济数据中,央行的金融数据,尤其是存贷款数据质量还算是最好的,相对比较准确。
分析经济活动的情况,很容易盲人摸象。很多人把自己身边的例子无限外推,放大到整个经济。政府公布的 GDP,甚至连最简单的除法都不能逻辑自洽,质量是垃圾级。
因此,把握真实的经济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根据最简单的逻辑,通过央行透露的一个数据细节,仍然可以推导出经济的情况。
首先,目前只有活期存款账户才能转账付款,进行交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必须从活期存款账户支付各种款项。其次,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直接跟交易的金额有关,经济活动越活跃,交易金额越高,流水越高。第三,更高的流水,需要更高的活期存款余额。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好理解。你每月花费一万元,经常需要支付各种大额费用,活期存款不可能只留几百块,否则根本无法对外支付。账上一定要有一定的余额,才能保证转账支付。因此,你的活期存款余额,跟你消费金额正相关。同样的道理,企业的对外支付越多,交易越多,需要的活期存款余额也越高。因此,活期存款余额与经济活动,消费和投资活动正相关。如果分析 2023 年的居民和企业存款数据,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存款定期化。
2023 年,居民活期存款仅增加 2%,而企业活期存款却下降了 2%,两者相抵,居民和企业 2023 年总活期存款只增加了 392 亿元,同比增长 0.06%,几乎不变。2023 年,居民定期存款增加了 20%,而企业定期存款增加了 10%,两者相加,居民和企业 2023 年定期存款增加了 20.73 万亿,同比增长 13.65%,定期存款占全部存款比例达到了 70%,比 2022 年增加了 3 个百分点,存款定期化非常明显。由于定期存款是固定的,无法用于交易,参与经济活动,而活期存款几乎不变,存款定期化的情况,说明经济活动停滞,居民和企业增加储蓄,减少交易,降低风险。统计局可以公布任何一个领导认为合适的 GDP 增长数据,无论是 5%还是 8%,只要领导愿意。但是,金融数据的交叉验证,却显示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画面,经济停滞,居民企业对未来预期悲观,增加储蓄,应对未来的风险。这个数据的细节,证伪了统计局的增长数据。
市场的判决!
你可以不相信“唱衰”,但是,你无法否认市场。中国国债市场,已经做出了判决,中国陷入了经济金融危机。今天,中国十年和三十年国债收益率都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低,二十年新低。其中十年国债收益率仅为 2.4557%,三十年国债收益率仅为 2.6831%,历史最低。
国债是避险资产,风险到来,市场资金才会追逐避险资产,推高国债价格,压低国债收益率,债券价格与收益率成反比。而且,国债市场不是散户市场,而是大型机构的专业市场,是内部信息的体现。银行保险等大型专业金融机构,具有极强的信息优势,专业优势,先知先觉,提前行动。
中国的危机,是“中国式次贷危机”,具有中国特色:房地产泡沫破裂,类似于美国次贷危机,而且规模比美国大几倍,高达 65 万亿美元;同时,这场危机还兼具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特征,居民企业一起降杠杆,提前还债;最后,由于天量的信用,天量的基建,天量的产能,为全世界生产,却遇到了脱钩断链,产能严重过剩,而居民收入微薄,收入下降,需求急剧下降,供需严重失衡,这场危机还与美国大萧条似曾相识。
美国次贷危机+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美国大萧条=中国式次贷危机!
房价会跌到什么程度!
市场是走出来的,不是预测出来的。房价的下跌,目前已经进入了反身性正反馈阶段,螺旋下跌,自我实现,自我证明,形成了大趋势。一旦形成了趋势,就一定要走到极端,无路可走,才可能逆转。任何想要在趋势逆转之前抄底,逆势做多的人,最终都会被趋势毁灭。
如何衡量极端?当房子的净租售比远远高于长期国债收益率,甚至达到国债收益率几倍的时候,可能就进入极端的范畴了。国债收益率是无风险利率,房子的风险远远高于国债,收益率理应在国债收益率之上,具有很高的风险溢价。
当初 2006-2007 年,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在 4-5%,而房子的出租收益率可以达到10%左右,是国债收益率的两倍。那时候,正是经济向上,房地产大趋势上涨启动的时候,并无危机。未来,房地产危机严重,经济萧条,租金下降,风险加剧,房地产的风险溢价也会扩大。房地产的净租金收益率如果达不到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两三倍,根本没有吸引力。注意,这里说的是“净收益率”,需要刨掉各种成本,算上空置期,因为对标的国债收益率可是净收入。
但是,无穷的几倍也是无穷,极端之后还有更极端。国债收益率只是房地产净收益率的最低门槛,超不过这个门槛,房价见底,连想都不要想。房地产净收益率如果达到国债收益率的几倍,还有见底的可能,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只是可能而已。
房价上涨,基于信用大周期的上涨;房价下跌,也是信用大周期的下降。房子的涨跌,基于趋势,基于信用。但是,房子作为一项资产,流动性不佳,具有极高的风险,如果净收益率比不过国债,从投资角度看,根本不值得买。如果趋势下行,房子就不是一项好交易;如果净收益率比不过国债,房子就不是一项好投资。交易不行,投资不行,那就只能是最奢侈的消费了。这就是为什么说,目前买房,既不是投资,也不是交易,更不是储蓄,而是最奢侈的消费,只求花钱,不求回报,花钱满足奢侈的心理/生理需求。
市场给中国降息!
中国正陷入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中国式次贷危机”,但是,中国央行似乎并不着急,有着“萨达姆为何不惊慌”式的淡定,没有降息,只有降准,更没有非常规货币政策。
央行的这种淡定,可能是决策上移后的必然结果,一直等待上面的意思;也可能是后视镜历史归纳法,觉得没事;还可能是顾及汇率,不敢太宽松,保持定力。总之,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与现实脱节。实际上,市场早已经给中国降息了。中国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不断创下 20 多年的新低,就是市场化的降息。只不过,美国的利息定价系统,主要以国债等市场利率为基准,随行就市,而中国则受央行控制的 LPR 为主,行政命令,央行不降息,利息就是降不下来。央行坚持不降息,除了汇率的考虑,可能还有银行息差的考虑,限制很多。如果降息,银行的息差会进一步下降,资本充足率不够,需要进一步融资。银行系统的风险也会增加。但是,如果硬扛着不降息,不主动 QE 宽松,银行迟早也会被坏账压垮。
从这点上看,中国央行的水平还是不如美联储。美联储起码要倾听市场。如果是美联储看到国债收益率一路下跌到历史新低,早就推出宽松的措施了。市场发出的强烈信号,即使总统反对,美联储也要考虑。中国央行则是完全听领导的,只唯上,不唯市场,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央行姓党,请党检阅。
你不降息,市场给你降息,有本事你把市场封了。
关于洋少
一位有心人而已。
平日诸事繁忙,也在为碎银几两操劳不止。
搭建这个平台,是为了让大家能听听不同的声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更多未公开文章,付费小圈子有,加微信:fengyu-ii 咨询,注明来意。
公众号:洋少的自留地
平台搭建不易,维护需要人力与资金,随缘赞赏,以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