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文:贝乐斯
人如果没有更高的追求,如果没有信仰,最终一定会走上崇拜信仰个人,尤其是自己,从而失去谦卑,只看到镜中的自己,而忽视整个世界。
这就是中国灾难的来源,没有信仰,不信神,只信人。信什么人呢?有权,有钱的人,最后就是个人崇拜,偶像崇拜,崇拜政府,崇拜伟人,崇拜皇帝,崇拜一切有权有势的力量,哪怕是邪恶的力量。几千年了,中国一直没有走出这个圈,无限循环,内卷自卷。
所以,目前观察到的一些社会现象,社会达尔文主义,崇拜金钱权力,道德沦丧,非理性,根源都在于中国缺乏精神内核,跳不出肉身物欲,除了吃喝拉撒操,钱钱钱,没有别的追求。这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层面处于原始状态的标志。
所以,王朝周期律,盛极而衰,社会始终困在肉身物欲的精神状态,无限循环,无法走出。
所有人都犯错!
财经网:【碧桂园突发公告!业绩延迟发布,股票或将停牌】#碧桂园或将停牌#3 月28 日晚间,碧桂园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延迟刊发 2023 年度业绩,同时董事会会议也将延期举行。另外,该公司将于 4 月 2 日 9 时起暂停在联交所买卖。
对于延迟刊发 2023 年度业绩的原因,碧桂园在公告中解释称,由于行业持续波动,该公司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该公司需要收集更多信息以做出合适的会计估计及判断,以将行业及该公司的变化合理反映于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止年度的合并财务报表。
同时,由于该公司债务重组工作仍在进行,鉴于该公司项目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相关尽职调查涉及的工作量大、复杂度高,该公司需要更多时间去收集相关财务资料。因此,该公司 2023 年度业绩将无法遵守港交所上市规则第 13.49(1)条的规定于2024 年 3 月 31 日前刊发。实际上,碧桂园延迟发布业绩早有预兆。以往,碧桂园都会在正式发布业绩之前发布相应报告期的盈利警告,今年,其迟迟未发布 2023 年业绩盈警。
===========
一家两家房地产公司出问题,还可能是个别现象,是造假,所有的房地产巨头都同时出事,则说明是整体的大周期逆转了,让大多数企业家犯错。当大趋势逆转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站在了趋势错误的一边。
走向深渊!
中国房地产,万科是代表,并无财务造假的嫌疑,而且相对保守,但是浓眉大眼的万科还是出事了。所有人,包括万科出事,宏观大环境的逆转,是根本原因。但是,从微观的现金流变化,也能看出万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宏观最终通过微观表达出来。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并不是亏损才会让一个公司倒闭,现金流枯竭也会让一个公司,甚至是盈利的公司倒下。因为除了盈利之外,应收,应付,库存的变化,都会占用现金,导致资金收不回来,资金周转不畅,现金枯竭,无力偿还债务,最终破产倒闭。
其次,资金周转的“现金转换周期”至关重要。一个公司的现金转换周期越长,运营需要的资金越多,而现金转换周期为负值的公司,则甚至可以靠别人的钱运转,不需要自己的钱。从现金转换周期来看,恒大早就是超长周期,而且越来越长,需要大量融资维持,最终出事并不意外。万科的现金转换周期一直在业内算是比较短的,运营良好,但是,当大环境发生剧变时,万科也撑不住了,资金周转出了问题。
最后,现金的变化,实际上可以预示一个公司的未来,这跟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大环境有关。万科危机的来源,是从 2021 年经营现金流下降 92%开始的,而不是今天才开始。自从2021 年以后,万科的经营现金流一直很低,也就是几十亿,比投资和融资现金流出的几百亿差了一个数量级,根本无力维持。
如果具体分析万科的经营现金流,可以发现,税前利润其实变化不大,2021 年也只下降了 32%,后面还算稳定,2022 年税前利润还增加了 4%左右。2023 年,万科的税前利润才进一步恶化,下降了 39%。真正让万科经营现金流枯竭的,是运营资金的变化,资金周转出了问题,大量资金流出,无法收回。与此同时,税费照缴不误,持续流出。
资金周转为什么会出问题?首先,房地产大周期逆转,房子卖不出去,投入的资金无法收回,库存占用资金。其次,政府强行干预,不让降价销售,无法收回资金。第三,前期建筑工程的款项必须给人家打款,现金流出。一进一出的变化,就导致了资金周转困难。
未来会有起色吗?如果房子销售不行,经营现金流不会明显改善,更不会有数量级的十倍增加。与此同时,债务必须偿还,融资现金流持续流出。这种情况,最好的结局就是,政府出面,让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输血,让万科变为一家僵尸企业,苟延残喘。
分析宏观,可知大局,可知方向;分析微观,可知根源,可知机理。宏观通过微观落实,微观最终体现宏观。只有宏观和微观结合,才能看到完整的画面,全息景象。万科一步步走向深渊,正是宏观逆转,导致现金流周转出问题,最终出现破产倒闭的风险。
央行的困境!
关于中国央行购买国债,实施 QE 的传言,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中国央行目前困境的必然选择。在分析中国央行困境之前,还需要掌握现代银行系统的结构及机理,搞懂基础知识,才能真正明白。
现代商业银行系统,依靠商业银行持有的准备金进行银行间转账清算。而准备金是在央行的账上的,属于央行的负债,相当于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具体到准备金的种类,还分法储和超储,相当于定期和活期,只有超储,相当于活期存款,才能转账清算。所谓降准,就是降低法储的比例,增加超储,用于转账清算。
银行的准备金来源,最早是外汇占款。央行购入美元,发行基础货币,商行获得准备金。这些准备金,属于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是商行的资产。2015 年开始,资本大量外流,商行的准备金不足,央行不得不通过 MLF 麻辣粉等方式,对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补充准备金。这些增加的准备金,不是商业银行的资产,不是自有资金,而是通过再贷款获得的债。
准备金的增加,取决于央行再贷款,或者央行其他方式增加基础货币。资本外流,外汇流失,会减少商行的基础货币准备金。另外,如果储户取走现金,相当于拿走了基础货币准备金提现,也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当银行信用扩张,存款会增加,按照目前法律,需要按比例增加上缴的法定准备金,即法储,同时减少超储。超储减少了,银行间流动性就会紧张,推高银行间借贷利率,从而推高市场利率,金融紧缩。为了维持宽松,央行不得不再贷款,增加准备金;降准补充超储。但是,到了现在,商业银行的超储 4 万亿,国内存款 290 万亿,超储率 1.4%,相当于 72 个锅,一个盖,全靠电子系统的闪展腾挪,应付转账清算。虽然央行还可以降准,但是,再降准,基本上耗尽了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 5 万亿。再降准,释放的也只是央行再贷款,成本很高,意义不大。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不用支付利息,而央行再贷款的利息很高,一年期为 2.5%,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成本,降低了息差。
现在央行面临的困境在于,一方面,经济萧条,急需降息宽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自有资金不足,真实准备金不足。如果进一步宽松,降息,有可能发生大规模取现,资本外流,进一步减少商业银行自有资金准备金,造成金融不稳,信用紧缩,抵消央行宽松。因此,央行需要另辟蹊径,用新的方式,增加商业银行自有资金,增加基础货币准备金。而且,央行 QE 购买资产,同时增加基础货币和信用货币,也能直接作用于经济,是宽松直通车。所以,面临困境,央行不得不购买资产,实施 QE:一方面补充商业银行自有资金准备金;另一方面增加信用货币,直接作用于经济,抵消资产泡沫破裂造成的巨大通缩效应。
央行 QE,并不意味着通胀,而只是抵消资产泡沫破裂的通缩。中国房地产价值已经下降了 20-30%,摧毁了高达 120 万亿的价值,是巨大的通缩力量。央行即使 QE,也只能部分抵消通缩力量,而不可能造成通胀。实际上,美联储之前常年的 QE,也并没有造成通胀;日本欧洲也曾长期 QE,也无法让通胀上涨。这些都是实证的例子。当然,由于大众的金融知识匮乏,很多人会误以为央行放水,印钞机开启,所有资产都会暴涨,会带来大通胀,因此会买房买股票,试图对抗不存在的通胀。这反而是掌握了正确认知的人卖掉资产,套现解套的最后机会。
千万不要错过央行 QE 的窗口,这不是央行本身行为的后果,而是普通人认知缪误造成的最后解套机会。正如索罗斯所说:“经济史是基于虚假和谎言,而不是事实,一幕幕永不停息。这代表了通向挣大钱的路径。而目的在于识别出基于谬误的趋势,参与其中,然后在其被揭穿前离开。”
缪误代表机会,不仅是赚钱的机会,更是逃生的窗口。央行的困境,也是大家的机会。
关于洋少
一位有心人而已。
平日诸事繁忙,也在为碎银几两操劳不止。
搭建这个平台,是为了让大家能听听不同的声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更多未公开文章,付费小圈子有,加微信:fengyu-ii 咨询,注明来意。
公众号:洋少的自留地
平台搭建不易,维护需要人力与资金,随缘赞赏,以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