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摧毁的信用
2023-12-30
| 2023-12-29
0  |  0 分钟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文:贝乐斯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鱼与面包,却可无穷。
这一系列的本意是提供思考的食物,虽然基本,却可以激发无穷无尽的更多思考,提供营养。
notion image
2023 年底的思考是关于信用周期的。周期无处不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经济与社会的大周期,往往就是人的一辈子。上升周期,一切顺风顺水,让参与其中的人,获得超越其能力与努力的回报;下降周期,诸事不顺,即使竭尽全力,也无人成功,虚耗青春,空悲切。
在经济的所有周期中,信用周期可能是最重要的。现代社会,是信用社会,信用是原力,主导一切经济活动。因此,信用周期的变化,至关重要。
从表象看,一个完整的信用大周期由两个截然相反的大趋势构成:一个信用扩张的上升趋势;一个信用收缩的下降趋势。信用大周期,周而复始,回到原点,重新出发。 从明斯基的分析可以得知,信用周期中,存在三种不同的借贷人:对冲,投机,旁氏。当信用扩张时,胆大激进,杠杆最高的人最成功,从而激励更多人投入其中,进 行投机/庞氏融资,获得更大收益。这是一个反身性正反馈的趋势,自我实现,自我循环。
比如,中国房地产就是基于中国信用上升大周期的资产泡沫,从而诞生了恒大这样激进的企业,杠杆无限,风光无限。居民买房加杠杆,最激进的,几十套房子,庞 氏融资,靠资产升值,实现了所谓“阶层跃迁”。当信用收缩时,一切就都反过来了,高杠杆激进的人,死的最惨,保守的对冲融资者相对较好,但也会被影响,甚至 被拖下水。比如,万科虽然保守,但是也被恒大这样的激进庞氏融资者拉下了水,现金流出现问题。
明白了信用大周期的底层逻辑,就明白了当前中国经济所处的位置。信用收缩的下降趋势刚刚开始,去杠杆进行时,叠加人口减少,加速老龄化,即使想加杠杆,能加杠 杆的人也越来越少。这样的趋势,势不可挡,不是简单喊口号能够解决。只有通过信用收缩的持续下降趋势,持续去杠杆,才可能清除大量在泡沫时期产生的投机/庞氏融资者,让这些人破产倒闭出清,周期才可能重启。这个下降周期,可长可短,与去杠杆的速度成反比,去杠杆越快,出清的越快,下行的周期越短;反之,拖着不解决,甚至试图再次加杠杆,逆势而为,则会把下行周期拉长,遥遥无期,消耗一两代人。
从目前看,中国政府的策略是拖字诀,人定胜天,不想面对现实。因此,很多人的有生之年,可能再也看不到信用大周期重启了。
 
中国为什么不会有通胀!
我们当前存在的世界,不是孤立的,而是取决于时间维度上的历史状态,通过自然的演变,一步步达到今天的状态,具有历史依赖,路径依赖。我们可见的未来,也取决于历史和当下。未来可能的通缩和通胀,自然也取决于历史和当下。
通缩与通胀,是持续的价格下跌或上涨,而不是短期的价格变化。这种现象的背后,底层逻辑是信用的变化和资本配置,导致供需失衡。
当信用持续扩张,不断推动需求,而供给端信用不足,资本配置长期低配,导致供给不足,就会引发通胀。一个巴掌拍不响,仅有需求增加,或者仅有供给不足,不足以导致通胀,因为市场是一个精密的机器,存在各种反馈,无数精明的商人,早就预判了未来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实际上,通胀本身就意味着市场的失灵,无数人的误判。这种集体误判,是因为之前市场信号的失灵,市场失去了负反馈,导致当下的供需失衡,造成通胀。
当信用收缩,或者新增信用越来越多用于借新还旧,造成新增信用不足,导致需求下降,而供给端信用过剩,资本长期过度配置,产能过剩,导致供给过剩,就会引发通缩。通缩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仅有需求不足,或者仅有供给过剩,不足以导致通缩,因为市场自己是可以自动调节的。阻碍市场自发调节的因素很多,包括信用泡沫,政府干预等,导致新增信用不足,资本严重错配,无法出清。泡沫实际上是走到极端的正反馈。信用泡沫,体现在价格上就是资产泡沫,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市。由于存在正反馈机制,信用泡沫与价格泡沫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断自我强化,持续发出错误的价格信号。这就让依赖价格信号做决策的消费者和商人,集体作出了误判。在泡沫中,所有人看似都是对的,实际上则是错的越来越离谱,直到泡沫破裂,巨大的错误暴露无遗。但是,当泡沫走到极端破裂,逆转,大错已经铸成,资本错配,信用收缩,一切开始向相反的方向正反馈强化。
政府的干预,往往是强化了泡沫的正反馈,加剧了资本错配。当泡沫破裂,政府出于维稳的需求,往往阻止市场自发出清,维持资本的错配,继续干扰市场价格信号,延缓了问题解决。
这其实就是目前中国通缩的历史路径。通缩的根源是资产泡沫破裂后的信用收缩,叠加之前泡沫期间积累的巨大资本错配,产能过剩,造成供需严重失衡。如果未来中国走向通胀,实际上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信用收缩,新增信用不足,到信用持续增加,正反馈增长;从资本严重错配,过度配置在供给端,变为资本严重低配,供给端过度出清,产能不足。这种两极化的发展,需要一步一步来,不可能跳跃实现。
很多人担心政府大印钞,造成严重通胀。实际上,目前政府的印钞力度已经很大了,今年前 11 个月的社融增量已经高达 34 万亿,接近全年 GDP 的三分之一,但仍然是通缩的局面。这是因为,之前信用泡沫造成的天量债务,每年还本付息的量也是天量,吞噬了大部分新增信用。而且,政府主导的借债,并不能形成正反馈的循环,让信用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政府阻止房地产价格下跌,不让资不抵债的企业破产倒闭,产能出清,持续干扰市场的价格信号,也让市场无法自发调节,供需失衡继续。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不会出现通胀,因为泡沫刚刚破裂,之前信用泡沫/资产泡沫造成的问题刚刚暴露,信用收缩,资本错配,供需失衡。这种严重失衡,包括天量的债务,低迷的需求,供应全世界的过剩产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而且,政府不仅没有推动问题的解决,还在帮倒忙:不给居民发钱,继续打击抑制经济,阻止市场价格的调节,阻止企业破产倒闭,产能出清。实际上,政府也无法改变趋势,也只能顺势而为,在泡沫时火上浇油,在泡沫破裂后延缓出清,晴时送伞,雨中收伞。政府干预的存在,也是中国不会有通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政府可以随心所欲,印钱制造通胀。
通缩通胀本质上是一种持续的趋势,具有内在的规律,靠正反馈维持,而不是政府可以随意改变。没人能真正制造趋势,趋势是所有人合力的结果,复杂系统自发的演变,而不是少数人的意志。
另外,从实证看,美国次贷危机后实行的天量 QE,宽松放水,也曾经让无数经济学家预言,必将引发严重通胀,但是,事实证明美国的通胀在 QE 期间一直低迷。日本当初资产泡沫破裂之后,财政货币一起发力,也无法走出通缩,证伪了政府印钱宽松,凯恩斯大基建推高通胀的可能。
因此,无论从底层逻辑推演,实证研究,都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短期,甚至中期都不会有通胀。

关于洋少
一位有心人而已。
平日诸事繁忙,也在为碎银几两操劳不止。
搭建这个平台,是为了让大家能听听不同的声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更多未公开文章,付费小圈子有,加微信:fengyu-ii 咨询,注明来意。
公众号:洋少的自留地
平台搭建不易,维护需要人力与资金,随缘赞赏,以示鼓励!
notion image
贝乐斯
  • 贝乐斯
  • 聊聊税务和社保2023沉思录——卡夫卡效应
    • Giscus
    • Cusdis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