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信用大周期!
中国房价下跌,大背景是中国信用大周期逆转。未来,中国是否还有信用机制,这其实也是个问题。当我们讨论信用周期的时候,没人分析苏联的信用周期,因为苏联是计划经济,没有广泛的市场金融制度,没有信用机制,也就没有信用周期。苏联的信贷制度,是计划经济的附庸。这类似于中国加入 WTO 之前,国有银行受国家计划指导,不靠市场机制调节;财政货币不分家,财政部直接从央行领钱花。信用机制,实际上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金融制度,是配合市场机制的。如果没有市场机制,也就没有信用机制,普通人连按揭贷款买房都不可能,只能现金买房。中国二十多年的信用大周期,创造了多少奇迹,让无数人致富。这是市场的力量,更是信用的力量。
中国从加入 WTO 开始,从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是从罕见的无债模式开始的,逐渐建立起了信用机制,让信用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比如居民部门,当初收入很低,几乎没有债务,杠杆极低,上升空间极大。加入 WTO 后,经济极大发展,居民现金流快速增长,居民杠杆逐渐上升,信用增长,推动经济,推动房价。但是,现在,居民现金流下降,居民杠杆率全世界最高水平,远超美国。人口更不用说了,当初人口红利巨大,现在,人口红利耗尽,老龄化,人口减少,只有年轻人才能借债加杠杆,老年人的物理极限在那摆着呢。更重要的是,中美脱钩,走向对抗,甚至冲突,让最大的外部市场消失,企业和居民收入下降,无力加杠杆。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信用大周期到头了。
日本的信用大周期逆转,用了几十年才逐渐恢复。中国的情况与日本不一样,不仅信用大周期逆转,而且未来信用机制也可能不复存在,回到过去,信用周期也就不存在了。
政府为什么不举债!
现在经济不景气,房地产下跌,居民没钱,企业没钱,大家都没有能力加杠杆。于是,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政府身上。很多人希望,政府能够大举借债,加杠杆,撑起局面,抵消居民和企业的不足,推动经济,推高资产价格。但是,政府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大的行动。为什么政府不举债?
其实,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权大还是市场大的问题。政府的权力大,就可以把市场关进笼子,搞半计划,半市场的“鸟笼经济”。市场的力量大,政府就被市场关进了笼子,不得不对市场做出妥协。比如,政府一直在A股与市场搏斗,永远是3000点保卫战,而2015年的市场股灾,被看作是颠覆性的事件。
如果政府大规模发债,则必须用市场化的方式,才能进行,否则,目前的金融体系,国有银行和保险公司,根本承担不起,所有准备金都不够。一旦市场化发行,就要满足市场的条件,欠债还钱,利息随行就市,公平公正。这样一来,政府就被市场束缚住了。你以为美国政府容易吗?时时刻刻,美国政府债的统计精细到一美分。全世界所有人都盯着。如果市场不买账,美债发行价格就会下跌,利率暴涨,政府利息支出暴增。一旦入不敷出,美国政府动辄关门,必须开源节流应对。市场不是一个人,却聚合了所有人的力量,强大到让政府言听计从。
如果中国政府大规模举债,新增债务达到几十万亿人民币的规模,未来国债市场就至关重要。政府同样会受到市场制约,看市场的脸色。虽然政府强势,可以“窗口指导”,但是,从个人到金融机构,都是市场化的,自负盈亏。谁也不会跟自己的钱过不去。自私自利的基因强大,因此市场的力量强大。两害相权取其轻。相对于经济不景气,政府失去权力,套上绞索,被市场约束的后果更严重,无法接受。因此,经济还是靠边站吧。救经济,政府就要让度权力,听从市场,被市场束缚,这是万万不能的!
从博弈看政府行为!
房地产下跌,居民收入下降,政府却使出了大招,让大家借更多的债,加更高的杠杆。这看似非理性,实则是符合博弈的理性出招。只不过,局部最优,一方最优,最终的博弈无法形成平衡,会产生趋势,走向极端。
政府出大招,让居民加更高的杠杆。一方面,这明显有利于房地产市场企稳,有利于政府卖地,政府当然乐意。另一方面,加了高杠杆的人,失去了自由,成为债奴,有了软肋,更容易服从,更好管,做牛做马,只干活,不说话。中国没有个人破产制度,只要套上了债务的枷锁,就是一生一世,永远无法逃脱,未来所有的现金流都交给了政府。
这两点决定了,政府一定要把加杠杆进行到底。
如果政府出血,借债搞经济,给居民发钱,则完全反过来了。政府也会尝到债奴的滋味,各种限制,各种束缚。而居民无债一身轻,反而不好管了。所以,除非危机,政府是不可能走这条路的。
实际上,政府还有第三条路可以走,那就是货币政策,中国式 QE。与政府发债不同,央行印钱,是永远不用还的债。你不可能拿着人民币找央行兑换美元黄金。央行印钱,只不过是计算机上敲几个零,没人管着,也不需要偿还利息。而且,广义货币 300 万亿,印个几十万亿,也只不过是稀释了所有人的货币购买力,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
这样做,居民那 145 万亿存款,就是瓮中捉鳖,无处可逃,再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政府也不求着你消费了,政府替你消费了。
实际上,印钱给了政府极大的权力,不受控制,可以推动一切。这对所有政府都具有极大的诱惑。任何政府,如果没有内部机制的约束,外部环境的限制,很容易就会走上这条不归路。
所以,从博弈的角度看,未来中国很可能走容易的路,更多运用央行的货币政策,推动一切。
为什么政府发债靠市场!
政府发债,指令国有银行和保险公司不行吗?为什么必须靠市场,市场化发行?这个问题,只要看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明白了。中国所有的银行,加在一起,是有一张资产负债表的。央行的专业名称是《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因为央行自己也属于存款性公司,所以商业银行就叫“其他存款性公司”了。这张资产负债表显示,中国所有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大约 22 万亿。但是,这 22 万亿并不能全部动用,因为大部分是法储准备金,冻结在央行账上的,其中只有大约 3.5 万亿是超储,可以动用。但是,这些超储准备金还需要应对日常的银行间转账清算,不能随便挪用,否则流动性枯竭,银行间利率飙升,就会发生钱荒。除了准备金超储,银行账上的资产,都是债权,是欠条,根本没有流动性,无法购买国债。
政府发债,银行买债,这些钱首先要转到央行账上,变为“政府存款”,因此会减少商业银行超储的。因此,如果政府大量发债,商业银行的超储准备金根本不够,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限制了政府发债的规模。除了银行,保险公司的资产一共才 30 万亿,大部分已经配置了股债,根本没有空间大量购买国债。
所以,如果政府大规模发债,银行保险公司受到各种限制,根本不可能接盘,只能靠市场。但是,靠市场,就要受到市场限制,这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只剩下听话的央行了。
关于洋少
一位有心人而已。
平日诸事繁忙,也在为碎银几两操劳不止。
搭建这个平台,是为了让大家能听听不同的声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更多未公开文章,付费小圈子有,加微信:fengyu-ii 咨询,注明来意。
公众号:洋少的自留地
平台搭建不易,维护需要人力与资金,随缘赞赏,以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