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合肥的崛起,与堕落
老蛮
合肥的崛起始于2007年,而在此之前合肥可以说一文不名。
这件事说起来与安徽的历史地位有关,一直到明代,安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省份,长期以来安徽东南部隶属江苏,西北部隶属河南,两边的风土人情也完全不同,皖南皖北犹如两个世界。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安徽独立建省并将省府确定为长江沿线的安庆,从地形条件上来说这也是最适宜作为安徽省府的城市,然而1853年太平天国暴乱席卷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安庆也无法幸免。安徽省府被迫北迁到泸州的合肥县内以躲避战乱,太平天国灭亡之后安庆城内被打成了一片废墟,人口也所剩无几,满清政权以及随后的民国政府此后一直都处于持续的战乱之中,安徽更是处于四战之地,要在废墟之上重建一省首府已经是不可能了。此后安徽省府在安庆和合肥之间来回搬了几次,最后还是选择留在了合肥,红色中国建政之后同样没有改变这种格局,依然选择了以合肥作为省府。这种首府的选择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合肥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悠久的传承,因此他也从来都没有真正获得过安徽老百姓的心里认同,皖南的老百姓认可南京,将南京视作精神上的首府,而皖北的老百姓则自认为是河南人,无论皖南皖北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看不上合肥,嘲笑合肥人土气讥讽合肥人是乡巴佬是皖南皖北各地老百姓的共同爱好。
2,000年,合肥全市447万人,其中城镇居民人数仅为197万,这也意味着身为一省首府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城镇化率仅仅只有44.1%,都没能超过50%,这个时候的合肥在人口指标上来看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这种城市发展水平在当时的省会城市里连站出来比较的资格都没有,作为对比,2,000年的江西南昌432万总人口,与合肥的人口规模差不多,地理位置差不多,也不是东部地区的强省会,但是城镇居民也达到了312万,城镇化率达到了72.1%。从道理上讲,一个省会城市就算经济再差好歹也算是省内的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总能养活一批服务业的就业人员,但是合肥就是能把自己混的这么落魄,一丁点的辐射全省的能力都不具备。
单靠前面这一组数据还不足以说明当时合肥的窘迫,2,000年,197万合肥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仅为6,389元,较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6,256元,仅仅只高出2.1%。作为省府来说这已经是非常丢人的事情了,更难堪的是农民的收入,2,000年,250万合肥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975元,较当年度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2,282元低了足足13.4%,这种数据摆出来意味着当时的合肥经济用一个字就可以总结,穷。作为堂堂的安徽省会,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混到连全国的平均水平都追不上的地步,在全国来说这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现象。这种赤贫状态一直维持到2006年,没有什么改善的迹象,这个时候的合肥有了一点白色家电和汽车产业,因为周边广大的农村出产的各种农产品总归有一些生产加工和交易的需求,因此合肥还有了一丁点的纺织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不过也就是这样了,对于改善合肥的经济没有任何帮助。
2006年的合肥,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3元,对比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11,620元,还低了5.2%,这一年的合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同样略低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3,721元。说到这里我必须要强调一下,2006年的中国还没能实现全面温饱,合肥人民的收入甚至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线,意味着一直到2006年合肥市民还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一个没有任何历史沉淀的省会城市几乎就要混成国家级的贫困市,这种窘迫的状态真是令人瞠目结舌,在当时没有任何人相信合肥能够崛起,大家唯一的想法就是按照清代之前的玩法将安徽重新分割成南北两块分别归属到江苏和河南也就算了,合肥自此变成一个普通的地级市,没有了诸多省级政权机构的维持负担,也能喘一口气,稍微从贫困状态中解脱出来,合肥市民好歹也能吃上一口饱饭。
2007年之后,合肥政府痛定思痛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引入新的产业,此时恰逢全球金融海啸,合肥根本没有什么可失去了,此时的合肥市政府再怎么去豪赌未来也没有什么可以输的了,而反过来如果不去赌的话合肥政府在当时已经处于实际破产的状态,年收入只有79亿,支出达到103亿,还得从省里要补贴才能维持一个省会城市的收支平衡,这种财政状况已经根本就维持不下去了。这个时候京东方走进了合肥政府的视野,京东方当时打算上马第六代的液晶面板生产线,然而前期投资过于巨大至少需要125亿的投资,在金融海啸的背景下京东方自己根本就无力承担也借不到这笔钱,合肥政府因此主动找到京东方迅速达成了合作协议,合作条款对于合肥政府来说可以说是非常苛刻,合肥政府砸锅卖铁大肆举债掏出了九十亿的真金白银投资到京东方的生产线上,同时合肥政府承诺以接近零地价的条件向京东方提供生产用地,保证要多少有多少,看中哪里就落地哪里,地不够的话就拆出来,就这种政企合作条件,可以说合肥政府将自己完全当成了风投机构并且是孤注一掷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那种。
事实证明合肥政府赌对了。在数据上,2006年合肥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是61万人,仅仅只是到2007年,伴随着京东方的面板产业落地,合肥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蜂拥而至,合肥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因此暴增到104万,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京东方累计在合肥的投资过千亿,再加上上下游的产业链聚集,由此带来的投资规模累计超过3,000亿,合肥这个城市自此就主宰了中国的面板产业。当然豪赌京东方只是合肥政府的第一步,从2009年开始合肥开始了第二场豪赌,这个时候正处于4万亿投资的巅峰期,中央财政放开了地方政府借债的限制同时放开了对于城投平台企业借债的限制,鼓励各地借债投资以拉动经济发展。当时中西部各市纷纷借钱大搞面子工程,兴建楼堂馆所,把市政府修的富丽堂皇。而穷怕了的合肥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他将借来的钱全都投入到了招商引资上,这一年的合肥出台各种优惠补贴政策,前后花了100多亿推动光伏产业落地,合肥这种补贴立竿见影,一夜之间合肥诞生了数十家光伏及储能企业。2010年,合肥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上升到139万,再到2012年合肥开始了第三场豪赌:芯片,这一次合肥又花了100多亿在两年之内形成了以长鑫存储、合肥晶合等为代表的晶圆制造产业群,还有以通富微电等为代表的芯片封测产业群。
合肥连续三次豪赌全都赌赢了,合肥政府被称为全中国的风投之神,无数城市纷纷派人到合肥取经学习这种以风投模式招商引资的经验。但是他们并没有合肥曾经窘迫到骨子里的过往,没有那种绝地反击的心气,因此全都学的不伦不类,而对于普通合肥市民来说,到这个时候在这三大全新产业的加持之下他们的收入突飞猛进终于可以摆脱贫困了,2015年的合肥常住人口达到了779万,其中城镇人口达到了548万,城市化率达到了70%,终于算是达到了省会级城市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在收入数据上,2015年合肥城镇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989元,较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31,195元高出2.5%,关键的是这一年合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5,733元,对比当时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11,422元高出了足足37.7%。这种就业岗位与收入大幅上升的趋势一直维持到2019年,也就是新冠爆发的前一年,合肥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达到峰值的173万,而这个时候合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5,404元,较当时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42,359元已经高出了7.2%,而在农村居民这一边则高的更加厉害,这一年合肥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2,462元,对比当时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16,021元高出了足足40.2%。
到这个时候,从2007年的第一场豪赌开始历经13年的辛苦建设,合肥终于算是摆脱了贫困不堪的局面勉强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还是远远不够,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只比全国高出7.2%,并不意味着富裕,与其他省会比起来这种收入水平其实依然还是低。与合肥的一生宿敌南京比一下,2019年,南京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4,342元,比合肥高出了足足41.7%,可以说将合肥死死的踩进了尘埃里,也就是说即使到了2019年,合肥依然没什么可骄傲的,他只不过是从赤贫状态里面勉强挣扎了出来,让老百姓能够吃上一口饱饭而已,这个城市还远远称不上富裕,因此也远远还没达到可以坐下来享受的程度。他必须戒骄戒躁继续静下心来发展实业,将财政上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推动实业发展之上而不是大兴土木推动基建修建各种面子工程,高铁和机场这种东西,够用就行,朴素和简陋一点根本就没什么关系,至于地铁,对于一个刚刚摆脱贫困的实业型城市来说更是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然而合肥已经等不了了,合肥已经穷了太多年了,现在手里终于有了点钱,就像是穷人突然有了点钱一定会疯狂的买西装一样,不管合不合身先买七八套西装穿上,平时下地里干活都要坚持穿着恨不得还要套上一条领带。
于是,没有任何意外,都不用等到2019年,在2016年的时候合肥已经义无反顾的陷入了基建和地产泡沫的陷阱,根本没有丝毫逃脱的希望。
关于合肥的大基建,我这里只说地铁好了,合肥的第一条地铁线于2016年开始运营,此后连续开通了5条地铁线,运营总里程达到210公里,从主城区一直拉到了肥东县和肥西县,此外还有4条线路在建,总里程达到124公里,预计将在2025年陆续通车。除了这些之外合肥政府还规划了11条线路,合计总里程超过400公里,计划在2025年开工2030年通车,这些地铁规划都已经完成报批,大部分规划站点附近的征地工作都已经完成并且这些地都已经卖了出去连楼盘都已经建好了。在数据上,2016年合肥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财政资金投入规模为310亿,财政资金用于固投当然主要就是建设地铁这类基础设施,到2017年,财政资金投资额就上升到了464亿,2018年继续飙升到833亿,就这样的财政投资增幅可以说是丧心病狂,合肥财政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不过没关系,那就吹大地产泡沫方便政府卖地。
于是合肥的房价迅速起飞。2015年,合肥中心城区的房价只不过7,000块钱,这种房价水平也符合这样一个刚刚摆脱贫困的城市的定位,只不过到了2016年,在合肥政府的强力推动之下房价就暴涨到了1.5万,直接翻了一倍,此后合肥房价启动连续暴涨模式,每年都要涨两三千,2018年超过2万,到2020年中也就是合肥房价泡沫最猛烈的时候已经超过3万了。就这样的房价水平已经在全国排的上号,可以往前十名里面挤了。
说到这里我必须再强调一次,就合肥这样的城市虽然它顶着全国最强风投这样的名号,但是它没有任何历史沉淀,没有任何财富根基,他只不过是刚刚从贫困之中走出来而已,勉强称得上一句小康罢了,即使到了2023年合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59,609元,对比全国的平均水平51,821元也只不过是高出了15%罢了,而这个时候的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12元,依然比合肥高出了足足21%,地产泡沫的破灭让南京经济都无法承受,连一点家底都没有的合肥当然更加无法承受。所有热衷于地产热衷于政绩工程的城市都会不约而同的疯狂建设一样东西——商业综合体,合肥当然也不会例外,这些商业综合体就类似于农民下地时穿的西装,代表的是穷人想象之中的体面。2015年,合肥已开业的商业综合体数量为30家,总面积246万平米,这还算是一个稍微正常一点的数据,到2023年,合肥已开业的商业综合体数量飙升到88家,总面积达到733万平米,并且现在还有二十几个商业综合体在建,预计还要再增加200万平米的商业供应。这种搞法简直令人无法理解,就合肥目前这733万平米的商业综合体面积已经与广州现有的商业面积一样了,而广州2023年的人口规模是1874万,合肥只不过区区985万罢了,合肥这样疯狂建设商业综合体的后果就是它的空置率高到吓人,平均空置率超过5成,乃至大部分商业MALL只能开出第一和第二层的部分铺面,其他楼层全部闲置。等它接下来那200万平米的商业综合体建成,不会有任何疑问,整个零售市场都会被冲击到坍塌,这就是合肥政府自己造的孽怪不到别人头上。
在房价上,2022年之后合肥也进入了快速下跌模式,合肥中心城区的房价2022年八月达到峰值的3万,此后就掉头向下,2022年底降到2万八,2023年底降到2万3,到2024年5月份已经降到了两万块钱。
伴随着房价下降,合肥的土地财政模式也难以为继。在2016年合肥政府卖地卖的最疯的时候土地财政依赖度曾经达到过65.1%的惊人高度,此后也长期维持在50%以上,老读者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卖地收入超过了公共预算收入也就是大幅超过税收收入。到2023年,合肥的卖地收入萎缩一半,从985亿剧烈萎缩到471亿,2024年1-5月份更是只剩下82亿,同比2023年同期的233亿,萎缩幅度达到了惊人的64.8%。按这样的趋势判断,2024年合肥的卖地收入撑死了也就是200亿左右了,跟2022年相比,短短两年时间可以说是腰斩之后再腰斩,斩到脚踝了。
短短两年时间合肥的土地财政模式就崩了,关键在于合肥的税收收入也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根据合肥财政局的月报数据,今年1-5月份合肥的税收收入同比下降2.7%,也就是靠着罚款之类的非税收入增长勉强让合肥的公共预算收入的降幅维持在了1.6%的幅度。但是合肥已经铺开的基建的摊子那都是要钱的,现在还在修的4条地铁,还没有完工的合肥西站,全都是吞金兽,财政上每年的投入规模都要以千亿计,而合肥财政总收入最高的2022年也只不过是1894亿罢了,卖地模式终结之后合肥的年财政收入撑死了也就是1,100亿出头,刚好全都拿去填基建的坑连给公务员发工资的钱都剩不下。
以合肥孱弱的财力本来根本就不应该铺这么大的摊子,合肥政府的运气本来还算不错,从2007年开始他连续赌了三次全都赌赢了,将这个城市从长期贫困的泥沼之中拉了出来。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合肥启动卖地模式和大基建模式,这就是他的第四次赌博并且押上了所有的身家,不过这一次他彻彻底底的赌输了,而输掉的后果不仅要赔掉他此前赢下的所有筹码,合肥所有的老百姓全都要跟着一起陪葬。
跟随这个城市经济系列一直看到现在的朋友,对于这样的后果已经不陌生了,几乎没有哪个城市可以抵抗卖地模式的诱惑,合肥这种刚刚洗脚上田的土鳖面对高楼大厦和灯红酒绿当然更加无法把持自己,掉进地产泡沫的深渊也是他的命中注定,根本无从抵抗。对此我只能说一句,大到国家中到城市下到个人,在命运的齿轮面前从来都无从抵抗,如果时光可以重来回到2007年,那个时候的合肥如果不选择豪赌新东方而是完全躺平彻底认命一直穷到现在,是不是就能逃过坠入深渊的命运呢?这个问题或许只有上帝才能回答了。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关于洋少
一位有心人而已。
平日诸事繁忙,也在为碎银几两操劳不止。
搭建这个平台,是为了让大家能听听不同的声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更多未公开文章,付费小圈子有,加微信:fengyu-ii 咨询,注明来意。
公众号:洋少的自留地
平台搭建不易,维护需要人力与资金,随缘赞赏,以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