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不过孙中山【上】欺世之贼
2023-10-13
| 2023-10-13
0  |  0 分钟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文:老蛮
油管号:老蛮频道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对孙中山这个人物的理解是塑造近代史观的基础。这么说吧,一直以来,对孙中山这个人的错误解读,是当代的中国人在寻求民主与自由的道路上一直走在错误方向的重要原因,孙中山坑蒙拐骗的所谓革命经历以及胡扯八道的三民主义,居然被当成了追寻民主与自由的典范和指引,而这种错误的指引,将后代的中国人带上了一条通向绝境的不归路。不认真的理清孙中山的遗毒,中国人就永远也走不上真正的民主与自由之路。
孙中山,1866年出生于广东中山,他早年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只断断续续的读过两年私塾,算是勉强认识几个字。13岁的时候,孙中山一家实在穷得受不了,大部分家人远渡檀香山谋生,在此期间孙中山又零零碎碎的读了两年西式小学。注意,这个时候的檀香山还没有正式并入美国并改名为夏威夷,檀香山此时实施的还是农奴体制,孙家通过艰苦的努力,成功的购买了几块地成为了当地的小农奴主。1883年,17岁的孙中山因为一定要信教的原因跟在檀香山的家人闹翻,辗转回到了广东,这个时候的孙中山理论上已经成年,但是他不愿意出去工作,于是在夏威夷的家人的资助下他又在3所香港和广州的中学读了四年书,在每所中学都属于瞎混一两年就跑的那种,期间经常一旷课就是几个月,还是相当于啥都没学到。
1887年,已经21岁的孙中山一事无成没拿到正式的中学文凭,当然他也没法考入任何正规的高等学校,但是孙中山依然不肯出去工作,一门心思的要继续啃老。于是他去香港读了个野鸡医学院—香港西医学院,这所学校没有在当时的香港当局正式注册,也没有完整的课程表,连正式的学历证书都没有,但是孙中山在这样根本不需要上课的野鸡学校混得很开心,一混就是五年。到1892年,孙中山已经26岁,在当时来说,已经属于中年人了,他实在没有借口再啃老,于是被迫从这所野鸡学校毕业。
总结起来就是,孙中山从未接受过系统性的正规教育,从他的童年一直到青年时期都是在到处流荡,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而谋生手段就是靠啃老。他的知识体系零碎杂乱,既没有完整的东方儒学训练,也没有系统的西方科学体系,大致上就是半桶水,不要说大学文凭连中学文凭都没拿到。走出野鸡学校校门的孙中山当然申请不到行医执照,他又不愿意找份正经活干,于是孙中山在港澳地区游荡,到处当无证医生,时不时就因为非法行医被港英政府和澳葡当局抓起来罚款。就这么混了两年,孙中山实在混不下去了,于是他决心走一条新路:从政。
各位,这个时候你们需要有一个基本概念:1894年的中国,并没有废除科举,普通人要从政,就是从考秀才开始一步步考上去,在当时来说,这就是从政的正途。然而孙中山根本就没有儒学的基础,考科举对他来说根本就走不通。当然,不会儒学其实也没关系,在当时的满清朝廷对于新学,也就是现代类的学校也打开了做官的门路,只要是正式的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向朝廷申请一个职务在府县衙门做个吏员什么的都是很方便的事,尤其是当时的广东各处衙门都在大量招收有正式学历的新学学生,有中学文凭都可以,可以说来者不拒。然而孙中山当然也拿不出这份学历文凭,不过孙中山没有放弃,他想到了一个投机取巧的法子:给李鸿章上万言书,以此达到沽名钓誉的目的。
他这份万言书基本上都是无病呻吟的办学校修铁路开工厂之类的陈词滥调,当然了,孙中山对于这种大型基建活动到底需要多少投资,资金从何而来,又如何归还完全是一点概念都没有。也就是说,一份长达万字的建议书从头到尾都是空话套话,不涉及任何可行性的分析。但是有趣的地方在于,孙中山在早年的到处游荡期间认识了不少人,他居然找通了关系打通了晚晴著名开明官员盛宣怀的门路,把这份渣烂的万言书递到了李鸿章跟前,李鸿章这种著名实务派官员对这种毫无可执行性的空口白话当然毫无兴趣,丢到一边就不再理睬。然而这次毫无意义的上书在孙中山的自我包装和自我宣传之下,变成了民间有志之士的逆耳谏言被腐朽的朝廷否弃的重大社会事件,孙中山将自己打扮成忠言不受采纳反被打压的受害者,自费把这份万言书到处登报发表,还在广东到处演讲,而广东一带的知识界也纷纷将孙中山视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精英,孙中山打蛇随棍上,自此以广东民间意见领袖自居。
就这么自我吹嘘了大半年,孙中山发现仅仅只是充当民间意见领袖一分钱都挣不到,社会声望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收入。于是他发动中山老乡和自己到处游荡时认识的学渣同学群体组建正式的政治组织“兴中会”。在这个时候,不学无术的孙中山必须要尝试说明自己的政治理念了,然而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理解,没有任何社会阅历和系统知识的孙中山当然不可能提出任何像样的政治理念。后来的民国政府,为了美化孙中山,声称孙中山在创建兴中会之时就提出了所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的口号,然而今时今日资讯发达,我们可以轻易的找到“兴中会章程”1894年的原始版本。
notion image
其中有关兴中会的创建目的只有八个字:“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这个需要维持的国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看起来就莫名其妙后面那几句,“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因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行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是说中国受了其它国家的欺负,原因是朝廷内外交流不畅,老百姓求告无门,所以要建立这个兴中会帮老百姓申冤。从这些话的意思上来看,看起来这个要维持的国体也还是满清朝廷,至于什么“建立合众政府”这种话在兴中会章程的原始版本和此后的各版中统统都没有出现过,当时参加过兴中会的老人留下的各种版本的回忆录也没有记载所谓“建立合众政府”的秘密誓词或者入会口号。这个时候的孙中山在政治知识的储备上可能比政治白痴稍微强点,但也强得有限,对于政府的组织形式根本一丁点的了解都没有,估计连“合众政府”这个词都没听说过。当时的兴中会章程,最关键的最具有可执行力的条款只有第二条,入会要交五块银元,也就是说孙中山要用一份莫名其妙毫无政治方向可言的入会章程来收割信众了。在他最初的设想里面是连“造反”这件事都没明确提出过的,兴中会的宗旨含混模糊,说是政治上的改良派都可以。按孙中山原本的设想,这个“兴中会”能够收割到几百银元也够他用了,这个组织的创始会员确实也就是百把来人。
不过孙中山没想到的是,他的这番举措恰好迎合了当时正苦于寻找政治纲领的广东洪门的需求,广东洪门,阴差阳错之下变成了孙中山收割到的最大的一颗韭菜。就19世纪末期来说,乃是洪门势力最盛之时,它在东南亚的分支以公司形式活动,和顺、大港和三条沟这三家洪门企业控制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命脉,大宗商品运输、香料的种植和贸易全都由这三家公司垄断,它们的会众以百万计,武装人员总人数以十万计,甚至还曾经独立建国。这个时候的东南亚洪门对处于黑暗腐朽的满清政权充满了仇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南洋调回广东,意图发起反清起义。洪门反清,已经反了近三百年了,即便是太平天国起义与大成国起义的背后,都站着无数洪门英烈的身影。然而,恰恰就是在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洪门的精英们意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洪门极度缺乏统一的政治纲领。所谓反清复明只不过是一个斗争口号并不足以发动民众凝聚人心,明朝都已经亡了快三百年了,资本主义都已经发展一百多年了,复明干什么?由于缺乏政治纲领,洪门在与太平天国的客家领袖的权力斗争中毫无疑问的败下阵来,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只不过是提出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种非常弱智的口号,就把洪门的精英们驱赶出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团队。此后洪门自己起义,在广西创建大成国,也无从动员民众扩张势力,只能困守广西一隅最后黯然失败,连浪花都没能翻起来。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孙中山走进了洪门的视野,这位学渣虽然也没有任何像样的政治主张,但是他又搞万言书又搞演讲会还搞了个“兴中会”这种会社出来,表面上看起来还挺懂政治,洪门这帮热血上头的文盲也没有什么现代政治知识储备,对于国体政体的种类反正也分不清楚,当时的广东本来就是文化沙漠,除了孙中山也实在找不到其他人合作了。于是洪门主动提出跟孙中山结盟,1895年洪门与孙中山在香港合作成立了兴中会香港分会。
各位,你们必须清晰的理解一件事:1895年的孙中山虽然已经年满29岁,就当时的国人来说,其实并不年轻了,然而此时的孙中山没有经过任何像样的人生磨练,身为一个学渣,他的人生经历只有三件事:啃老,在各种学校瞎混以及短暂的非法行医,他没有组织经验,没有动员经验,没有政治经验,当然也没有战争经验,可以说当时的孙中山即使作为一个小型企业的部门主管都不够格,更不要说主持造反这么大的事了。可惜的是,洪门急于起义根本就没给自己留下时间好好的考察孙中山到底有几斤几两,1895年10月就在双方达成合作的当年洪门就决定发起广州起义。但是这场起义整个就像是一场笑话,首先是起义的第一领导人选,洪门与孙中山的乡党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矛盾,由于武装力量基本掌握在洪门手里,最后决定由洪门的杨衢云担任最高领导,然后兴中会决定兵分数路,围攻广州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由杨衢云带着从香港出发;其它队伍由孙中山带着在广州外围候命,然而两边信息不畅,孙中山带着人在广州郊区猫了两天惊吓得不行,于是临时决定终止起义。在香港的杨衢云不同意,两边通过明码电报交流了几回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对于造反这种事来说,如此儿戏简直就是瞎扯淡,啥秘密都要暴露了,最后杨衢云不管不顾还是带着人马坐船到了广州,还没上岸就被广州清军给包了饺子,起义部队全军覆没,杨衢云与孙中山仓皇出逃。第一次合作就沦于彻头彻尾的失败算是在广东洪门和孙中山的心底都埋了根刺,这可以说是双方在后来彻底闹翻的根源。
广州起义失败后杨衢云在日本藏了一段时间,但是他始终都是坚定的革命者不可能就此放弃起义,1900年杨衢云回到香港参与发动三洲田起义,1901年1月,杨衢云在家中被满清朝廷派人暗杀,而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被吓破了胆,从此之后孙中山拿着给起义筹措的义款到欧美日各国游历去了,一直到1911年满清朝廷被推翻孙中山再没有踏足中华大地一步。看清楚了,从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没有再踏足中华大地一步。当然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孙中山找到了以革命的借口找海外华侨募捐这条财路,从此彻底摆脱了穷苦生活变成了花天酒地的有钱人,这算是他个人在事业上取得的最大成功。
各位,说到这里,你们有必要再重新审视孙中山这个人,他的人生经历非常短暂和贫乏,童年时期无非就是各种穷苦;少年时期到了檀香山接触的也不过是落后的农奴体制,青年时期回到国内主要也就是在诸多中学和野鸡大学里瞎混,孙中山对中国根本谈不上了解他不可能了解中国的政治规律和朝廷的运作机制,不可能了解民间的组织形态和社会心理,当他基于敛财的目的组建“兴中会”之后莫名其妙的跟洪门搭上了线,从此被迫开始接触革命这件事。之后他被吓得魂不附体从此不再踏足中国而是搞起了所谓“离岸革命”,在海外割爱国华侨的韭菜,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孙中山都不具备领导中国走出千年苦难的条件。
在洪门这边,当然不可能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广州起义就放弃造反,1900年10月惠州洪门领袖郑士良在三洲田(今深圳大小梅沙一带)发动起义,话说郑士良这位仁兄算是被孙中山坑得最惨的一位,他出身洪门世家,跟孙中山一起在香港读过野鸡医学院算是同学关系,这位仁兄相信了当时正在日本与台湾等地夜夜笙歌的孙中山瞎扯的蛋,深信孙中山有钱有能力能够为起义军提供军火给养,结果起义爆发之后,郑士良惊讶的发现孙中山所谓的军火仓库里装的就是一堆废铁,当然孙中山言之凿凿他是被日本不良商人给骗了!也就是说,孙中山买了一批垃圾并且根本不开箱验货就拉进仓库,然后转头就忽悠洪门英雄发动起义!这不是瞎扯淡吗?这种事的恶劣程度基本上就等同于公然诈骗了一笔起义经费,郑士良不甘心起义就此失败,带着数千拿着木棍的义军在惠州一带打了12天游击,终于因为补给缺乏,黯然解散队,伍郑士良逃往香港,1901年7月被满清朝廷派人暗杀。这场悲剧之后广东洪门与孙中山之间就算是翻了脸,再指望两家之间达成合作已经不现实了,孙中山于是转过头来开始忽悠美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洪门,此前忽悠广东洪门发动的两次起义居然成为了孙中山包装自己的革命案例,成为了他热心革命勇于战斗的证明。然而当时的信息交流实在是困难,国内的当事人死的死逃的逃,孙中山的谎言也很难被识穿,1904年1月孙中山在旧金山正式加入美国洪门致公堂任职红棍,这算是美国洪门的执法长老,一个荣誉性的职位,但担任这个职位之后孙中山就在海外华人之中窃取到了真正的声望,并能够组建自己核心班底,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真正的英杰人物就是在此之后聚集到孙中山身边。
1905年8月,在日本著名的侵华组织“黑龙会”的安排之下,孙中山在日本组建同盟会。到了这个时候孙中山就必须要给出一套系统性的革命理论了,再拿兴中会章程里写的那一套“振兴中华维持国体”的垃圾玩意出来已经不能服众了。在讲述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之前我必须先说一下孙中山与同盟会之间的关系,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孙中山并没有任何的组织和领导才能,除了忽悠之外一无是处,最关键的是孙中山还尤其擅长贪污捐款,他的这些行径可以瞒得过洪门的土包子,但是在黄兴、宋教仁这些精英知识分子面前根本就无法隐藏,宋教仁很快就无法忍受孙中山的卑劣,到了当年年底宋教仁就以“同盟会大小事务均须集体决策”的名义将孙中山晾了起来,挂成了名义总理不掌握任何实际的决策权,也不能动用同盟会的任何资金,孙中山火冒三丈跟宋教仁在同盟会的管理权问题上宫斗了一年,宋教仁寸步不让。到1907年初,孙中山离开日本同时卷走了同盟会账上的大部分现金,并公开宣布从此不再介入同盟会的任何事务,双方就此决裂。这么说吧,从同盟会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孙中山就被宋教仁这样的精英知识分子拿捏得死死的,同盟会的所有具体事务,在中国国内发动的所有革命活动都跟孙中山没有一毛钱关系。
notion image
接下来说回同盟会的政治主张,它的核心主张浓缩在了《同盟会宣言》之中。这份宣言的实际执笔人是黄兴和章太炎,孙中山是名义上的修订人,大概就是改了改格式和标点符号按。照这份宣言,同盟会的宗旨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其中第一条驱逐鞑虏,也就是推翻满清朝廷,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众望所归这没什么可评价的,乃是题中应有之意,注意这也是孙中山第一次公开发出造反宣言,这大概是因为到1906年中国几乎遍地反贼,不喊一声造反都不好意思也骗不到钱了。第二条,恢复中华,就“中华”这两个字就已经超出了孙中山这种学渣的思考能力范畴,唯有章太炎这样的大学问家才能理解“中华”二字的含义并不仅仅指汉族,而在这一条的说明里黄兴和章太炎明确提出“敢有为石敬塘、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也就是在建立新的国家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出卖国家利益,这一条完全与孙中山此后的所作所为相违背,当然这也是孙中山与同盟会闹翻的原因之一。第三条,建立民国,总统和议会均由全民公选产生,这一条说的是要建立一个“共和制”的国家,国家的权力机构和国家元首均由选举产生。第四条,平均地权,注意这一条并不是说要平均分配土地推翻地主阶层,而是说现有地价归地主,升值部分归国家,这一条完全没有可执行性,属于书生的浪漫,对于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居民来说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不过无论如何这算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造反政治宣言,有推翻满清政权这个短期目标和建立共和制政权这个长期目标,有“中华”这个大的名义,可以团结全国各民族乃至连满族本身都包含在了中华这个概念里面,满族政权被推翻之后满族平民依然可以参与新中国的建设,此外还有平均地权这样的经济改革举措,虽然不靠谱但是好歹也提出了一个方向,黄兴和章太炎这两位精英知识分子一出手就比孙中山高出了不止一个等级。但是孙中山实在不能满足于照搬黄兴和章太炎的文稿,他总想自己搞出一个大新闻,于是就在这份《同盟会宣言》发布之后一个月,孙中山就搞了一次演讲,演讲标题是《三民主义与中国的前途》。
notion image
在这次演讲里孙中山正式抛出了他的“三民主义”思想,这份思想的扯淡性,令人目瞪口呆,关于民族主义,孙中山抛弃了“中华”这个概念而直接使用了“汉人”的提法,汉人要推翻满清朝廷建立新政权这个提法,将所有的少数民族全部推到了新政权的对立面,大概算是一种大汉族主义。对孙中山的这种提法,我只能说只在广东极少数城市生活过很短时间的孙中山对于中国复杂的民族问题毫无认知,关于民权主义孙中山抛弃了共和制的概念退化到了“立宪制”的层次,共和制指的是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全都要由选举产生,而立宪制退了一步,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只需要遵守宪法即可,它们的产生未必需要通过选举。无论孙中山在这件事上埋了多少小心思,立宪制相对共和制是一种退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关于民生主义,就更加扯淡了,孙中山承认自己还没想清楚,既然还没想清楚那就是把“平均地权”的口号都给否定了,也就是说,孙中山通过这次演讲完全否定了《同盟会宣言》。他提出的所谓的“三民主义”,总结起来就是:要搞大汉族主义、搞立宪制、对民生问题还想不清楚提不出方案,相对黄兴和章太炎执笔的同盟会宣言中的大中华概念、共和制和平均地权可以说孙中山政治格局之浅薄思想维度之狭窄基本上低于本文章所有读者的下限水平,跟黄兴和章太炎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未完待续...

关于洋少
一位有心人而已。
平日诸事繁忙,也在为碎银几两操劳不止。
搭建这个平台,是为了让大家能听听不同的声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三观一致,想看更多文章,加微信:songyang-6
QQ:940604023
公众号:数据为煌
平台搭建不易,维护需要人力与资金,随缘赞赏,以示鼓励!
notion image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对孙中山这个人物的理解是塑造近代史观的基础。这么说吧,一直以来,对孙中山这个人的错误解读,是当代的中国人在寻求民主与自由的道路上一直走在错误方向的重要原因,孙中山坑蒙拐骗的所谓革命经历以及胡扯八道的三民主义,居然被当成了追寻民主与自由的典范和指引,而这种错误的指引,将后代的中国人带上了一条通向绝境的不归路。不认真的理清孙中山的遗毒,中国人就永远也走不上真正的民主与自由之路。
孙中山,1866年出生于广东中山,他早年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只断断续续的读过两年私塾,算是勉强认识几个字。13岁的时候,孙中山一家实在穷得受不了,大部分家人远渡檀香山谋生,在此期间孙中山又零零碎碎的读了两年西式小学。注意,这个时候的檀香山还没有正式并入美国并改名为夏威夷,檀香山此时实施的还是农奴体制,孙家通过艰苦的努力,成功的购买了几块地成为了当地的小农奴主。1883年,17岁的孙中山因为一定要信教的原因跟在檀香山的家人闹翻,辗转回到了广东,这个时候的孙中山理论上已经成年,但是他不愿意出去工作,于是在夏威夷的家人的资助下他又在3所香港和广州的中学读了四年书,在每所中学都属于瞎混一两年就跑的那种,期间经常一旷课就是几个月,还是相当于啥都没学到。
1887年,已经21岁的孙中山一事无成没拿到正式的中学文凭,当然他也没法考入任何正规的高等学校,但是孙中山依然不肯出去工作,一门心思的要继续啃老。于是他去香港读了个野鸡医学院—香港西医学院,这所学校没有在当时的香港当局正式注册,也没有完整的课程表,连正式的学历证书都没有,但是孙中山在这样根本不需要上课的野鸡学校混得很开心,一混就是五年。到1892年,孙中山已经26岁,在当时来说,已经属于中年人了,他实在没有借口再啃老,于是被迫从这所野鸡学校毕业。
总结起来就是,孙中山从未接受过系统性的正规教育,从他的童年一直到青年时期都是在到处流荡,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而谋生手段就是靠啃老。他的知识体系零碎杂乱,既没有完整的东方儒学训练,也没有系统的西方科学体系,大致上就是半桶水,不要说大学文凭连中学文凭都没拿到。走出野鸡学校校门的孙中山当然申请不到行医执照,他又不愿意找份正经活干,于是孙中山在港澳地区游荡,到处当无证医生,时不时就因为非法行医被港英政府和澳葡当局抓起来罚款。就这么混了两年,孙中山实在混不下去了,于是他决心走一条新路:从政。
各位,这个时候你们需要有一个基本概念:1894年的中国,并没有废除科举,普通人要从政,就是从考秀才开始一步步考上去,在当时来说,这就是从政的正途。然而孙中山根本就没有儒学的基础,考科举对他来说根本就走不通。当然,不会儒学其实也没关系,在当时的满清朝廷对于新学,也就是现代类的学校也打开了做官的门路,只要是正式的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向朝廷申请一个职务在府县衙门做个吏员什么的都是很方便的事,尤其是当时的广东各处衙门都在大量招收有正式学历的新学学生,有中学文凭都可以,可以说来者不拒。然而孙中山当然也拿不出这份学历文凭,不过孙中山没有放弃,他想到了一个投机取巧的法子:给李鸿章上万言书,以此达到沽名钓誉的目的。
他这份万言书基本上都是无病呻吟的办学校修铁路开工厂之类的陈词滥调,当然了,孙中山对于这种大型基建活动到底需要多少投资,资金从何而来,又如何归还完全是一点概念都没有。也就是说,一份长达万字的建议书从头到尾都是空话套话,不涉及任何可行性的分析。但是有趣的地方在于,孙中山在早年的到处游荡期间认识了不少人,他居然找通了关系打通了晚晴著名开明官员盛宣怀的门路,把这份渣烂的万言书递到了李鸿章跟前,李鸿章这种著名实务派官员对这种毫无可执行性的空口白话当然毫无兴趣,丢到一边就不再理睬。然而这次毫无意义的上书在孙中山的自我包装和自我宣传之下,变成了民间有志之士的逆耳谏言被腐朽的朝廷否弃的重大社会事件,孙中山将自己打扮成忠言不受采纳反被打压的受害者,自费把这份万言书到处登报发表,还在广东到处演讲,而广东一带的知识界也纷纷将孙中山视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精英,孙中山打蛇随棍上,自此以广东民间意见领袖自居。
就这么自我吹嘘了大半年,孙中山发现仅仅只是充当民间意见领袖一分钱都挣不到,社会声望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收入。于是他发动中山老乡和自己到处游荡时认识的学渣同学群体组建正式的政治组织“兴中会”。在这个时候,不学无术的孙中山必须要尝试说明自己的政治理念了,然而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理解,没有任何社会阅历和系统知识的孙中山当然不可能提出任何像样的政治理念。后来的民国政府,为了美化孙中山,声称孙中山在创建兴中会之时就提出了所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的口号,然而今时今日资讯发达,我们可以轻易的找到“兴中会章程”1894年的原始版本。
其中有关兴中会的创建目的只有八个字:“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这个需要维持的国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看起来就莫名其妙后面那几句,“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因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行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是说中国受了其它国家的欺负,原因是朝廷内外交流不畅,老百姓求告无门,所以要建立这个兴中会帮老百姓申冤。从这些话的意思上来看,看起来这个要维持的国体也还是满清朝廷,至于什么“建立合众政府”这种话在兴中会章程的原始版本和此后的各版中统统都没有出现过,当时参加过兴中会的老人留下的各种版本的回忆录也没有记载所谓“建立合众政府”的秘密誓词或者入会口号。这个时候的孙中山在政治知识的储备上可能比政治白痴稍微强点,但也强得有限,对于政府的组织形式根本一丁点的了解都没有,估计连“合众政府”这个词都没听说过。当时的兴中会章程,最关键的最具有可执行力的条款只有第二条,入会要交五块银元,也就是说孙中山要用一份莫名其妙毫无政治方向可言的入会章程来收割信众了。在他最初的设想里面是连“造反”这件事都没明确提出过的,兴中会的宗旨含混模糊,说是政治上的改良派都可以。按孙中山原本的设想,这个“兴中会”能够收割到几百银元也够他用了,这个组织的创始会员确实也就是百把来人。
不过孙中山没想到的是,他的这番举措恰好迎合了当时正苦于寻找政治纲领的广东洪门的需求,广东洪门,阴差阳错之下变成了孙中山收割到的最大的一颗韭菜。就19世纪末期来说,乃是洪门势力最盛之时,它在东南亚的分支以公司形式活动,和顺、大港和三条沟这三家洪门企业控制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命脉,大宗商品运输、香料的种植和贸易全都由这三家公司垄断,它们的会众以百万计,武装人员总人数以十万计,甚至还曾经独立建国。这个时候的东南亚洪门对处于黑暗腐朽的满清政权充满了仇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南洋调回广东,意图发起反清起义。洪门反清,已经反了近三百年了,即便是太平天国起义与大成国起义的背后,都站着无数洪门英烈的身影。然而,恰恰就是在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洪门的精英们意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洪门极度缺乏统一的政治纲领。所谓反清复明只不过是一个斗争口号并不足以发动民众凝聚人心,明朝都已经亡了快三百年了,资本主义都已经发展一百多年了,复明干什么?由于缺乏政治纲领,洪门在与太平天国的客家领袖的权力斗争中毫无疑问的败下阵来,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只不过是提出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种非常弱智的口号,就把洪门的精英们驱赶出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团队。此后洪门自己起义,在广西创建大成国,也无从动员民众扩张势力,只能困守广西一隅最后黯然失败,连浪花都没能翻起来。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孙中山走进了洪门的视野,这位学渣虽然也没有任何像样的政治主张,但是他又搞万言书又搞演讲会还搞了个“兴中会”这种会社出来,表面上看起来还挺懂政治,洪门这帮热血上头的文盲也没有什么现代政治知识储备,对于国体政体的种类反正也分不清楚,当时的广东本来就是文化沙漠,除了孙中山也实在找不到其他人合作了。于是洪门主动提出跟孙中山结盟,1895年洪门与孙中山在香港合作成立了兴中会香港分会。
各位,你们必须清晰的理解一件事:1895年的孙中山虽然已经年满29岁,就当时的国人来说,其实并不年轻了,然而此时的孙中山没有经过任何像样的人生磨练,身为一个学渣,他的人生经历只有三件事:啃老,在各种学校瞎混以及短暂的非法行医,他没有组织经验,没有动员经验,没有政治经验,当然也没有战争经验,可以说当时的孙中山即使作为一个小型企业的部门主管都不够格,更不要说主持造反这么大的事了。可惜的是,洪门急于起义根本就没给自己留下时间好好的考察孙中山到底有几斤几两,1895年10月就在双方达成合作的当年洪门就决定发起广州起义。但是这场起义整个就像是一场笑话,首先是起义的第一领导人选,洪门与孙中山的乡党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矛盾,由于武装力量基本掌握在洪门手里,最后决定由洪门的杨衢云担任最高领导,然后兴中会决定兵分数路,围攻广州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由杨衢云带着从香港出发;其它队伍由孙中山带着在广州外围候命,然而两边信息不畅,孙中山带着人在广州郊区猫了两天惊吓得不行,于是临时决定终止起义。在香港的杨衢云不同意,两边通过明码电报交流了几回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对于造反这种事来说,如此儿戏简直就是瞎扯淡,啥秘密都要暴露了,最后杨衢云不管不顾还是带着人马坐船到了广州,还没上岸就被广州清军给包了饺子,起义部队全军覆没,杨衢云与孙中山仓皇出逃。第一次合作就沦于彻头彻尾的失败算是在广东洪门和孙中山的心底都埋了根刺,这可以说是双方在后来彻底闹翻的根源。
广州起义失败后杨衢云在日本藏了一段时间,但是他始终都是坚定的革命者不可能就此放弃起义,1900年杨衢云回到香港参与发动三洲田起义,1901年1月,杨衢云在家中被满清朝廷派人暗杀,而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被吓破了胆,从此之后孙中山拿着给起义筹措的义款到欧美日各国游历去了,一直到1911年满清朝廷被推翻孙中山再没有踏足中华大地一步。看清楚了,从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没有再踏足中华大地一步。当然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孙中山找到了以革命的借口找海外华侨募捐这条财路,从此彻底摆脱了穷苦生活变成了花天酒地的有钱人,这算是他个人在事业上取得的最大成功。
各位,说到这里,你们有必要再重新审视孙中山这个人,他的人生经历非常短暂和贫乏,童年时期无非就是各种穷苦;少年时期到了檀香山接触的也不过是落后的农奴体制,青年时期回到国内主要也就是在诸多中学和野鸡大学里瞎混,孙中山对中国根本谈不上了解他不可能了解中国的政治规律和朝廷的运作机制,不可能了解民间的组织形态和社会心理,当他基于敛财的目的组建“兴中会”之后莫名其妙的跟洪门搭上了线,从此被迫开始接触革命这件事。之后他被吓得魂不附体从此不再踏足中国而是搞起了所谓“离岸革命”,在海外割爱国华侨的韭菜,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孙中山都不具备领导中国走出千年苦难的条件。
在洪门这边,当然不可能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广州起义就放弃造反,1900年10月惠州洪门领袖郑士良在三洲田(今深圳大小梅沙一带)发动起义,话说郑士良这位仁兄算是被孙中山坑得最惨的一位,他出身洪门世家,跟孙中山一起在香港读过野鸡医学院算是同学关系,这位仁兄相信了当时正在日本与台湾等地夜夜笙歌的孙中山瞎扯的蛋,深信孙中山有钱有能力能够为起义军提供军火给养,结果起义爆发之后,郑士良惊讶的发现孙中山所谓的军火仓库里装的就是一堆废铁,当然孙中山言之凿凿他是被日本不良商人给骗了!也就是说,孙中山买了一批垃圾并且根本不开箱验货就拉进仓库,然后转头就忽悠洪门英雄发动起义!这不是瞎扯淡吗?这种事的恶劣程度基本上就等同于公然诈骗了一笔起义经费,郑士良不甘心起义就此失败,带着数千拿着木棍的义军在惠州一带打了12天游击,终于因为补给缺乏,黯然解散队,伍郑士良逃往香港,1901年7月被满清朝廷派人暗杀。这场悲剧之后广东洪门与孙中山之间就算是翻了脸,再指望两家之间达成合作已经不现实了,孙中山于是转过头来开始忽悠美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洪门,此前忽悠广东洪门发动的两次起义居然成为了孙中山包装自己的革命案例,成为了他热心革命勇于战斗的证明。然而当时的信息交流实在是困难,国内的当事人死的死逃的逃,孙中山的谎言也很难被识穿,1904年1月孙中山在旧金山正式加入美国洪门致公堂任职红棍,这算是美国洪门的执法长老,一个荣誉性的职位,但担任这个职位之后孙中山就在海外华人之中窃取到了真正的声望,并能够组建自己核心班底,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真正的英杰人物就是在此之后聚集到孙中山身边。
1905年8月,在日本著名的侵华组织“黑龙会”的安排之下,孙中山在日本组建同盟会。到了这个时候孙中山就必须要给出一套系统性的革命理论了,再拿兴中会章程里写的那一套“振兴中华维持国体”的垃圾玩意出来已经不能服众了。在讲述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之前我必须先说一下孙中山与同盟会之间的关系,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孙中山并没有任何的组织和领导才能,除了忽悠之外一无是处,最关键的是孙中山还尤其擅长贪污捐款,他的这些行径可以瞒得过洪门的土包子,但是在黄兴、宋教仁这些精英知识分子面前根本就无法隐藏,宋教仁很快就无法忍受孙中山的卑劣,到了当年年底宋教仁就以“同盟会大小事务均须集体决策”的名义将孙中山晾了起来,挂成了名义总理不掌握任何实际的决策权,也不能动用同盟会的任何资金,孙中山火冒三丈跟宋教仁在同盟会的管理权问题上宫斗了一年,宋教仁寸步不让。到1907年初,孙中山离开日本同时卷走了同盟会账上的大部分现金,并公开宣布从此不再介入同盟会的任何事务,双方就此决裂。这么说吧,从同盟会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孙中山就被宋教仁这样的精英知识分子拿捏得死死的,同盟会的所有具体事务,在中国国内发动的所有革命活动都跟孙中山没有一毛钱关系。
接下来说回同盟会的政治主张,它的核心主张浓缩在了《同盟会宣言》之中。这份宣言的实际执笔人是黄兴和章太炎,孙中山是名义上的修订人,大概就是改了改格式和标点符号按。照这份宣言,同盟会的宗旨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其中第一条驱逐鞑虏,也就是推翻满清朝廷,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众望所归这没什么可评价的,乃是题中应有之意,注意这也是孙中山第一次公开发出造反宣言,这大概是因为到1906年中国几乎遍地反贼,不喊一声造反都不好意思也骗不到钱了。第二条,恢复中华,就“中华”这两个字就已经超出了孙中山这种学渣的思考能力范畴,唯有章太炎这样的大学问家才能理解“中华”二字的含义并不仅仅指汉族,而在这一条的说明里黄兴和章太炎明确提出“敢有为石敬塘、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也就是在建立新的国家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出卖国家利益,这一条完全与孙中山此后的所作所为相违背,当然这也是孙中山与同盟会闹翻的原因之一。第三条,建立民国,总统和议会均由全民公选产生,这一条说的是要建立一个“共和制”的国家,国家的权力机构和国家元首均由选举产生。第四条,平均地权,注意这一条并不是说要平均分配土地推翻地主阶层,而是说现有地价归地主,升值部分归国家,这一条完全没有可执行性,属于书生的浪漫,对于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居民来说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不过无论如何这算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造反政治宣言,有推翻满清政权这个短期目标和建立共和制政权这个长期目标,有“中华”这个大的名义,可以团结全国各民族乃至连满族本身都包含在了中华这个概念里面,满族政权被推翻之后满族平民依然可以参与新中国的建设,此外还有平均地权这样的经济改革举措,虽然不靠谱但是好歹也提出了一个方向,黄兴和章太炎这两位精英知识分子一出手就比孙中山高出了不止一个等级。但是孙中山实在不能满足于照搬黄兴和章太炎的文稿,他总想自己搞出一个大新闻,于是就在这份《同盟会宣言》发布之后一个月,孙中山就搞了一次演讲,演讲标题是《三民主义与中国的前途》。
在这次演讲里孙中山正式抛出了他的“三民主义”思想,这份思想的扯淡性,令人目瞪口呆,关于民族主义,孙中山抛弃了“中华”这个概念而直接使用了“汉人”的提法,汉人要推翻满清朝廷建立新政权这个提法,将所有的少数民族全部推到了新政权的对立面,大概算是一种大汉族主义。对孙中山的这种提法,我只能说只在广东极少数城市生活过很短时间的孙中山对于中国复杂的民族问题毫无认知,关于民权主义孙中山抛弃了共和制的概念退化到了“立宪制”的层次,共和制指的是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全都要由选举产生,而立宪制退了一步,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只需要遵守宪法即可,它们的产生未必需要通过选举。无论孙中山在这件事上埋了多少小心思,立宪制相对共和制是一种退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关于民生主义,就更加扯淡了,孙中山承认自己还没想清楚,既然还没想清楚那就是把“平均地权”的口号都给否定了,也就是说,孙中山通过这次演讲完全否定了《同盟会宣言》。他提出的所谓的“三民主义”,总结起来就是:要搞大汉族主义、搞立宪制、对民生问题还想不清楚提不出方案,相对黄兴和章太炎执笔的同盟会宣言中的大中华概念、共和制和平均地权可以说孙中山政治格局之浅薄思想维度之狭窄基本上低于本文章所有读者的下限水平,跟黄兴和章太炎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未完待续...
老蛮
  • 老蛮
  • 无耻不过孙中山【下】窃国之贼白痴时代
    • Giscus
    • Cusdis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