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疯狂的成都——接不住的泼天富贵
老蛮
这一集我要讲述的是天府之城——成都。
这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城市文化中心、医疗中心、商贸中心、和经济中心,成都汇聚了整个西部地区的人才和资源,所有的人、财、物都在成都汇集,然后再分散到西部的各个角落,每一个西部地区的有钱人都梦想在成都拥有一套房,早早的退休之后到成都定居享受巴适的生活。这种梦想根深蒂固并因此让成都具备了两个典型特征,第一,人口在所有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并且是压倒性的第一;第二,成都的房地产市场规模在所有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并且也是压倒性的第一,而这两者结合起来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效应:虽然成都的房地产市场规模确实大到离谱但是房价泡沫反倒非常坚固,至今都没有真正破灭。关于这一点我后面将会给出详细的数据予以论证。
在这里我先直接说出成都的困境:成都政府本身就是成都唯一的软肋。
成都政府从来没有搞明白自己这座城市的特征,成都的城市主官们无一例外全都是胡搞八搞,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在李春成于2012年锒铛入狱之后,成都成为了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市委书记的更换更是极为频繁,13年换了4位市委书记,最短的只干了一年。每一任书记上任就要推翻前任的所有规划和制策,另起炉灶再来一套大拆大建,再搞一套政绩工程,成都再雄厚的经济根基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现在我们就来从人口数据入手,了解成都的经济发展史。2,000年的时候,成都常住人口1,112万,户籍人口1,013万,两者之间的差值只有99万,也就是说这一年成都外地人数量非常少,占常住人口的比值只有8.9%。这一年的成都还是一个以本地人为主的城市,外来打工族的人数都不高,此后一直到2009年,成都的人口增速都很低,每年都在1%-2%之间浮动。2009年,成都的常住人口1,287万,外地人数量148万,占常住人口的比值也只有11.5%,较2,000年的提升非常有限。注意,从2,000年到2009年成都的经济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之处,2,000年成都在全国所有城市的GDP排名为第9名,到2009年下降到第12名,这个时候中国东部地区因为加入世贸的关系,外资大规模涌入经济突飞猛进,而成都这种西部经济中心远离港口码头,仅仅依靠陆运交通,对外资来说当然缺乏吸引力。
此时的成都也没有什么代表性产业,在成都2009年统计公报里罗列出来的代表性工业产品只有烟酒、钢材、水泥、家具、玻璃这些粗糙的工艺制品,难得有一点汽车产业但是产量只有7.8万台,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不过 2010年堪称成都的大奇迹年,这一年成都的常住人口暴增到1,405万,增幅高达9.17%,从这一年开始成都的年人口增幅就长期维持在了3%左右,在数据图上看就是它的人口曲线突然就上扬了起来。2010年,成都在全国城市中的GDP排名迅速就恢复到了第九位,从此之后成都就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包括它的人口、产业、经济以及房地产市场全都开始了狂飙模式,而这一切都与中国政府从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有着直接的关系。
今时今日,我们重新审视四万亿计划,当然它远远不止四万亿,四万亿只不过是中央财政当时掏出来的本金罢了,这个计划的最强大之处在于在法律上解除了地方政府借债的束缚,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地方债,同时还允许地方政府设立各种平台公司借贷,四万亿计划之后中西部地方政府终于能够借到钱了,变得财大气粗。于是喊了快十年的西部大开发终于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而成都就成为了西部大开发的终极受益者,所有的人财物都向成都汇集,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的产业也要先经过成都挑挑拣拣一番,成都看不上眼的才能让西部的其他兄弟城市分一点残羹。当然了,我所说的所有这些都会在成都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之上体现出来,除了在此期间猛烈上升的人口数据之外,我这里还可以给出关键性的金融数据——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成都2008年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数据为8,317亿,到2009年就暴增到12,416亿,增幅达到了49.3%,2010年继续暴增到15,277亿,增幅23.0%,短短两年时间,汇集成都的资金总量几乎就翻了一个倍,就这样猛烈的增幅,全国可以拿来作为比较的城市都没有,全都是望尘莫及,增幅普遍连成都的一半都达不到。
有了钱,当然就有了投资。于是2009年之后成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开始猛烈上升,2008年3,000亿,2009年就上升到4,000亿,2011年5,000亿,2013年6,000亿,2015年7,000亿,就2015年的这7,00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一年贵州的省会贵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只有2,804亿,云南省会昆明也只有3,498亿,至于广西的首府南宁也只有3,418亿,即使是这一年的重庆看起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了15,480亿,但重庆应该被看成一个省,它的中心都会区也就是可以被当成省会的部分固投规模也只有5,185亿,依然无法与成都相提并论,在整个西部地区成都具有压倒性的资金优势,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成都的富贵没有止步于此,2016年成都迎来了第二波人口猛烈上升,2015年成都的常住人口1685亿,到2016年暴增到1858亿,一年内就增加了173万人,增幅达到了10.27%。带来这一波人口上涨的是东部的信息技术产业和相关的科研产业因为无法忍受日益高昂的经营成本上升,因此集体向生活便利的成都迁移。根据成都统计年鉴的数据,仅这一年到达成都的程序员就超过了70万,科研技术人员约40万,此后成都就一步步的发展成为西部的信息技术产业中心。
我这里再给出一组数据来,说明成都科技产业的突飞猛进。根据成都历年统计公报中的数据,2015年成都新增国家级科技项目265项,到2016年暴增到568项,直接就翻了一倍。2018年之后成都市统计局开始发布科技经费投入年报,这一年成都的科研经费投入是392亿,到2022年增加到733亿,而全中国有资格发布这种年报的城市至今都不超过10个,必须要科技产业成为了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之后统计局才会承担这样的统计义务,所以这就意味着成都连续接到了两波富贵,2009年之后四万亿计划带来的资金和基础制造产业转移,2015年之后信息和科技产业又进一步向成都转移,伴随着这样的资金和产业转移,2019年成都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2,000万,达到2,041万。
这是个什么量级的人口概念呢?这一年重庆虽然有3,124万常住人口,看起来比成都的人口要多,不过我再次强调一次,重庆本质上是一个省,这一年重庆的中心都市区的常住人口也就是2,024万,略少于成都。在严格意义上来看,这一年成都的人口仅仅只是低于上海的2,428万,以及北京的2,154万,排在第三位,重庆中心都市区的2,024万排名第四,再往后就是天津的1,562万人和广州的1,530万,这就已经低了很多了。事实上,连续承接了两波泼天富贵的成都才是全国最有资格被称为第五城的城市,当然,与这种产业转移趋势相吻合的是成都的打工人群数量从2009年的148万暴增到2020年的575万。
好吧,说到这里我必须回过头来讲述成都的房地产市场。中国在2,000年左右才开始全面实行住宅商品化,我这里给出了成都从2,000年至2023年的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数据。这么说吧,成都的商品房销量一直都高的惊人,从2004年开始成都的商品房销量就超过了1,000万平米,千万平米的成交量是什么概念呢?即使在地产去库存政策启动后整个楼市最疯狂的2016-2021年,全国销售面积过千万平米的城市也就是15个左右,至于2004年全国绝大部分城市在房地产领域都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很多城市的国土管理部门甚至都还没学会怎么拍地,还在到处学习组织土地拍卖会的经验。这一年走在时代前端的佛山的商品房只卖了446万平米,杭州也只卖了605万平米,武汉卖了658万平米,广州卖了873万平米,都没法跟成都相提并论。这种庞大的销量仅仅就源于一个原因,在房地产市场放开之后,整个西部地区的富人蜂拥而至,争夺在成都定居的机会,此后成都的房地产市场规模一路飙升,2007年就超过2,000万平米,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短暂的下跌了一下,2009年又迅速恢复到了2,000万平米以上,这种成交量级已经大到其他副省级城市根本就无法比拟的程度。不过考虑到成都在2008年之后承接的第一波产业转移浪潮以及全国排名第三的人口基数,就这样的成交面积勉强也还可以接受,然而,再之后就是成都政府的骚操作时间了,成都政府只干了一件事——花钱。拼命的花钱,花光手里的每一分钱,然后再卖地,再花钱,不够的话就去借然后再花光。2010年,成都开通的第一条地铁线,之后几乎每年都会开通一条,到2023年底已经开通了14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601公里,全国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将深圳都踩在脚下,机场也必须建两个,2012年,双流机场完成扩建,2016年还要在简阳再建一个国际机场,期间不停的推翻原方案扩大机场规模,于是一直修到2021年才正式启用。其他的基础设施当然也不能落下,2010年,成都的高速公路通行里程503公里,到2023年提升到1,240公里,2010年,成都的医疗卫生机构4,289个,执业医师3.5万人,到2023年,医疗卫生机构增加到13,457个,执业医师增加到8.7万人,尤其是华西医院,在2015年完成扩建之后已经成为全国综合排名第二的医院,仅次于北京协和。2010年,成都的普通高校有42所,在校大学生62万人,到2023年增加到65所,在校大学生121万人。成都中心城区建成区的面积从2010年的445平方公里,到2023年增加到1,064平方公里,跟北京一样从三环一直修到了六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花钱,钱从哪里来?靠老老实实的发展产业收税无法支撑起这么大一个摊子,那么就只能靠卖地了。
于是,成都就变成一个赤裸裸的土地财政依赖型城市。我已经反复讲述过了,只要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30%,地方财政就已经陷入了对于卖地的依赖。对于成都来说,自从有财政数据统计以来的每一年,它的土地财政依赖度都在40%以上,从2010年到2023年的14年里有9年的土地财政依赖度都在50%以上,而因为成都的特殊性,它的人口规模排名副省级城市第一,商品房销售规模同样排名第一,因此成都的地产泡沫可以说是极其强硬。2021年成都的商品房销售面积3,644万平米,这已经超越了北京和上海排名全国第一,此后全国地产泡沫破灭,2022年,成都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到2,548万平米,2023年继续下降到2,204万平米,但这个2,204万平米的成交量依然排名全国第一。
然而到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清晰的意识到一件事,成都的人口流入其实已经到极限了。整个西部地区的富人数量是有限的,它并不能无限的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全国经济进入冰冻状态,无数富人在一转眼间就变成穷光蛋,西部地区当然也不能例外。而在另一方面,持续流入成都的产业大潮也陷入了停滞,表现在数据上就是,2020年成都的打工人数达到575万的上限就开始掉头向下,到2023年下降到542万,这不仅意味着流入成都的年轻人数量在减少,同时也意味着新入场的资金在减少,对习惯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成都政府来说这就是灭顶之灾。2021年,成都的卖地收入2,183亿,根据各顾问机构逐宗追踪的结果,其中由成都本地的城投公司竞得的比例为29%,这已经是一个不低的比例了,我反复讲过城投公司拍地对地方政府来说就是地价左手倒右手,然后再由城投公司拿着这块地去银行骗贷款。如果扣掉城投公司的部分,成都在2021年真正实现的卖地收入是1,550亿,这其实已经低于2020年。2022年成都表面上的卖地收入2,146亿,基本与2021年持平,但是城投公司的竞得的比例已经上升到67%,扣掉城投公司的部分,真实卖地收入只剩下708亿。2023年,成都表面上的卖地收入187亿,扣掉城投参与的51%,真实卖地收入也就是925亿。这也意味着成都政府要继续维持豪奢的花钱习惯,唯一的指望就是城投公司拿地然后从银行手里骗钱,这种行为在去年底受到了财政部的严厉禁止。于是今年1-4月,成都政府的卖地收入只剩下84亿,按这样的趋势计算,2024年成都政府的卖地收入将会低于400亿。就算成都今年的税收收入不降低,依然维持在1,900亿的规模,成都政府2024年的收入也将会低于2,300亿,与此前3,800多亿的收入比起来直接下降了四成。可怜成都现在各种大型基建项目的建设依然还是如火如荼,光地铁就还有7条线在建。
产业资金与人口都停止了流入,卖地也卖不动了,依靠城投公司拿地骗贷款的路子也走不通了,成都政府如何维持现在这个大摊子,我是根本想不出解决方案。2023年末,成都政府的地方债券规模是5,200亿,这个债务规模还不算大,但是成都的城投平台债务全国第一,各种形式的债务合起来超过1.5万亿,这些城投债务全都是成都政府这些年来大手大脚花出来的,老实说现在地卖不动了,土地财政无以为继,接下来成都这2万亿的地方债务每年的利息就算只按3%算都要600亿,而成都2024年的预计财政收入低于2,300亿,也就是说即便成都政府一分钱的本金都不还,只还利息都要至少花掉财政26%的钱。
而接下来的每一年,伴随着经济日益萧条,成都政府的财政收入只会越来越低,因此它的利息支出占比也会越来越高。这种事你们可以想象吗?一个地方政府拿出五成六成七成的收入去还利息,这个城市要如何保持正常的运转?
今时今日,我们回头来看,成都唯一的问题就是它的政府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疯狂花钱的政府,他将成都建成了全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五城的同时也将成都推上了财政破产的绝境,到现在这一刻,成都已经没有任何可能躲开财政破产的厄运,2,000多万成都人民接下来唯一可以干的事情就是眼睁睁的看着财政破产,原本灯火通明的城市在一夜之间就连路灯都点不起来,所有的公交地铁全部停运,医院学校全都因为发不起工资而关门,这真是无法想象的噩梦!
而要避免这种噩梦的降临那么就只能用另一个更惨烈的噩梦来代替——央行无锚印钞凭空印钱,通过疯狂的货币贬值还清债务。
我不知道到底哪一种噩梦更加可怕,如果我的读者之中有成都的市民,我希望你们能够在看完本篇之后告诉我一个答案。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关于洋少
一位有心人而已。
平日诸事繁忙,也在为碎银几两操劳不止。
搭建这个平台,是为了让大家能听听不同的声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更多未公开文章,付费小圈子有,加微信:fengyu-ii 咨询,注明来意。
公众号:洋少的自留地
平台搭建不易,维护需要人力与资金,随缘赞赏,以示鼓励!